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博士后招聘; 深圳大学广东省光纤传感技术粤港联合研究中心博士后招聘; 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计算光学成像实验室 招聘专职研究人员和博士后 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超快诊断研究中心 招聘专职研究人员和博士后; 深圳大学“中红外波段激光”研究方向博士后招聘; 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光子技术与器件”研究方向博士后招聘; 深圳大学光电子器件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深圳大学特聘教授王科拟招聘博士后研究人员1-2名;

科研平台

发表于 2014-08-12 00:09



  • 广东省/教育部光电子器件与系统重点实验室
  • 深圳市生物医学光学微纳检测与成像重点实验室
  • 深圳市物联网光子器件与传感系统重点实验室
  • 深圳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光电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 深圳大学微纳光学研究所
  • 深圳大学智能光测图像研究院
  • 国家高技术光电诊断技术重点实验室
  • 深圳市LED热管理与故障分析评估中心
  • 南山区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


(一) 广东省/教育部光电子器件与系统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教育部光电子器件与系统重点实验室是根据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粤科函财字[2002]640号文以及教育部教技函[2003]56号文批准,分别从2002年12月17日和2003年11月27日开始组建,属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依托于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2005年11月25日通过广东省科技厅验收,2007年12月25日通过教育部科技司验收。第一届重点实验室主任由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郭宝平研究员担任,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由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名誉院长牛憨笨院士担任。现任实验室主任由依托单位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院长屈军乐教授担任。现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校内外专家17人组成,主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友教授担任,副主任由袁小聪教授和王义平教授担任。实验室现有科研人员46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省级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3人,广东省珠江学者1人,高级研究人员32人。

实验室具有设施先进、功能完善、配套齐全、总面积达8200平方米的现代化实验大楼,实验室实际使用面积2444.85平方米,其中包括1200平方米的百级和万级净化实验室。实验室有完备的电子级超纯水制备系统、各种特殊气体输送系统等辅助设施。建立了显微分析、超快诊断技术等10多个测试实验室和真空光电子器件、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平板显示器件等10多个工艺实验室。具有万元以上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500余台套,大多数是进口的高档仪器,仪器设备总值9000余万元。

本重点实验室围绕国防建设和基础研究,发展了超快诊断技术、X射线相衬成像、生物光子学、视觉成像与图像处理、高效率及柔性显示、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和光纤传感技术等主要研究方向,开展了上述方向的相关理论、方法、技术、器件和系统的研究, 这些研究方向都是国际前沿学科,不仅与国家战略武器和核聚变能源研究密切相关,对我国的民生经济发展、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以及许多基础科学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重点实验室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有的研究领域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在国内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而且与深圳特区主导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对高技术产业十分发达、技术创新高速发展的深圳特区的原创性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深圳特区的未来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支持。

屈军乐教授:现任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院长,教育部/广东省光电子器件与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双光子激发荧光显微、荧光寿命成像和超分辨荧光显微技术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1项、国际(地区)合作项目2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留学回国启动基金项目1项以及多项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并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承担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1项广东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项目。发表研究论文8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出版译著1部,参编章节1部。现任《激光生物学报》编委,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光学与激光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和青年工作组副组长,入选广东省“千百十”人才省级培养对象。

何友院士: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院长。1988年在该校火力控制系统专业获硕士学位;1991年10月至1992年11月在德国不伦瑞克工业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1997年在清华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获博士学位,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会士、中国电子学会雷达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造船学会电子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863”专家、总装备部专家组成员,《现代雷达》、《数据采集与处理》、《火力与指挥控制》、《雷达科学与技术》等杂志编委。主要研究领域有:雷达自适应检测方法、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多目标跟踪、分布检测理论及应用、系统仿真与作战模拟等。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有150余篇论文被SCI、EI和ISTP等国际检索收录;出版专著5部。在科研成果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8项。荣立二等功4次、三等功2次。199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2000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和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2001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被授予“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获“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6年获中图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



(二)深圳市生物医学光学微纳检测与成像重点实验室

2.1 实验室简介:

深圳生物医学光学微纳检测与成像重点实验室是依托于深圳大学的民生领域重点实验室之一。

重点实验室围绕深圳市和国家生物产业的需求,通过光学与生物医学学科的实质性交叉、融合,汇集生物医学光学微纳成像领域优秀人才和资源,积极开展与生物医学光学微纳检测与成像诊断技术相关的研究、咨询、服务、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工作,为深圳市和国家生物医学光学领域的决策和推动深圳市生物产业这一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与技术支持。

2.2 主要研究内容:

重点实验室以纳米分辨生命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为核心,主要针对以下三方面的内容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

(1)   矢量光场的空间调制器件与系统:研究矢量光场调制的机理分析,开展对光波偏振态、相位、振幅的调制方法和技术的研究,研制高空间分辨率、深度纯相位调制和偏振态可控的器件与系统,为生物医学提供新型科学仪器设备和方法。

(2)   生物光子学微纳检测与成像:研究具有纳米分辨的光学成像、单分子成像、非荧光成像等活细胞研究方法和技术,获取活细胞光学功能和时间分辨信息,开展新原理和技术的基础研究,及生物医学应用研究。

(3)   X-射线纳米成像:研究在普通实验室实现桌上纳米分辨X射线相衬成像系统和和锥束相衬CT的关键方法和技术,在此基础上发展一种小型X射线源X射线纳米成像装置,为生物医学提供早期诊断手段。

2.3 研究方向

1) 矢量光场的空间调制器件与系统

2)生物光子学微纳检测与成像

        3)X-射线纳米成像



(三)深圳市物联网光子器件与传感系统重点实验室

“深圳市物联网光子器件与传感系统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14年。2012年王义平教授入职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牛憨笨教授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光学工程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组建光纤传感技术研究团队和实验室。2014年王义平教授牵头组建的“深圳物联网光子器件与传感系统重点实验室”获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批准立项建设。实验室立足于开展光子器件和传感系统的应用基础研究,具体研究方向包括:(1)光纤光栅制备及应用;(2)飞秒激光微纳加工技术;(3)光纤生化传感技术。实验室现拥有百级超净实验室以及飞秒激光微加工系统、光纤光栅制备系统、微纳光纤拉制系统、光纤抛磨系统等100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实验室现有成员20人,其中教师2人(国家杰青1人,珠江学者1人,深圳市孔雀计划B类2人)、博士后5人、博士生3人、硕士生10人。实验室坚持高起点、高层次的建设理念,围绕光子器件和传感系统领域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应用四个核心方向开展创新工作,致力于建设成为本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团队。


(四)深圳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光电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2014年613日,深圳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共建的“深圳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光电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宣告成立,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常务副校长Tan Eng Chye共同为协同创新中心揭牌。

深大新国大光电科技协创中心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联合实验室、全球开放的研究平台以及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的创新驱动发展平台。中心将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展开研究,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促进研究成果产业化,提升双方的国际影响力,并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作为跨学科国际合作平台,中心将汇聚两校物理学、化学、光学、材料、电子等学科最优秀的科研人员,并吸纳世界一流科学家开展短期合作研究。中心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以一流的师资、先进的理念和卓越的管理打造中外高校协同创新的典范。

目前,协创中心针对当今光电科技的发展趋势,深度结合深圳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先进二维材料和石墨烯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深入研究二维材料光电领域的重要科学与技术问题,开拓新型的光电功能材料、器件与系统,在信息、能源、生物医学和高功率激光技术领域应用,为我国的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凝练科研方向,重点研究和解决光电科技领域的三个关键问题:1)新一代光电材料的制备问题:制备出不同电子结构的二维材料,从金属、半导体到绝缘体,从无机到有机等不同禁带宽度的二维材料,力争实现大规模生产;2)二维材料光电特性的探测和调控问题:深入研究二维材料新颖的光学和电子学特性,探测新的理论和物理机制,从而进一步实现调控其光电特性;3)新一代光电材料光电特性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问题:在掌握二维材料的光电特性的基础上,利用其新颖的光电特性,研究在信息电子、生物医学、新能源和国家安全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对应的研究方向分别为:1)二维光电功能材料的可控制备;2)二维材料光电基础特性的探测与调控研究;3)新一代光电子器件、系统及应用研究。



(五)深圳大学微纳光学研究所

所长袁小聪教授及其领导的研究团队主要从事微光学元件光刻、电子束直写、微光束整形、新一代光镊及光学操纵、新型轴对称矢量光束产生及其应用、表面等离激元(SPP)调控等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近5年以来,团队致力于光学旋涡(Optical Vortex,OV)光场调控基础科学问题及应用技术研究,包括:1)在显微成像与传感领域,利用光学旋涡和矢量光束调控表面等离激元,开展显微成像、生物传感及增强拉曼光谱测量研究,以实现对生物样品的超高分辨率成像、超高灵敏度分子特征识别;2)在光通信领域,开展基于光学旋涡的轨道角动量(OAM)信道复用/解复用研究,发展基于光学旋涡的大容量、高传输率、高保密性的光通信技术,达到Tbit/s水平传输速率。

袁小聪教授长期活跃在国际光学界,于2005年12月被选为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SPIE Fellow),2009年10月被选为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SPIE和OSA是国际光学界的权威学术学会。并于2009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袁小聪教授在海外获得15项科研项目并担任负责人,包括一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在国内作为项目负责人,担任973课题1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2项、天津市科委重点项目1项、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重点项目1项。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已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发表期刊包括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Nano Letters, Scientific Reports,Physical Review Letters,Lab Chip,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Optics Letters等。H-index为24。担任《中国光学》副主编,《Nature》出版社光学新刊《Light: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编委,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

深圳大学微纳光学研究所现有教师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实验师1人,各类人才称号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绝大部分成员拥有博士学位和两年以上海外研究经历。


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3688号
Copyright © 2014   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
邮编:518060 办公室电话:0755-26732931 传真:0755-26538580 电子邮箱:gds@szu.edu.cn

返回顶部